從拒絕與資方協商,到今天主動要長榮航空董事長林寶水重啟協商,空服員工會變臉速度之快,令人嘆為觀止,要說是身段柔軟的亂敵戰術也好,但比較現實的是,這場罷工大戲恐怕演不下去了,因為踢到鐵板了。
很簡單,原因就6個字:長榮不是華航。
先想像接下來的發展,工會釋出善意,端午不罷工,希望長榮資方重回談判桌。當然,長榮資方不能不談,要不然工會又有話說,但這真的是一場「有結果」的協商嗎?
摒除日支費這個議題,工會要勞工董事,這完全違背資本市場運作,一旦長榮同意,全台灣上市上櫃公司恐怕都要挫咧淡。更何況,就算要到勞工董事,請問能允許讓立場與空服不同的地勤出任嗎?地勤也是勞工,空服願意嗎?
再者,就是在3年前華航空服罷工、今年初機師罷工,都被KO,甚至被法院認證違法的「禁搭便車」條款,這根本就不可能順工會的意,因為一旦通過,華航空服、機師可能都要溯及既往,講直接一點,這是「為吵而吵」的假議題。
工會打的算盤很簡單,現在辦罷工投票,硬要端午罷工確實也太趕,搞不好還罷不起來,所以乾脆「意思意思」,當作送長榮跟全民的禮物,好像釋出善意。
背後的算盤可能是,以時間換取空間,類似國共對戰「邊打邊談」的作法,如果長榮資方提出版本不合己意,就可以給對方冠個「欺人太甚」的罪名,然後將時間遞延到暑假前夕罷工,完全複製當年華航空服罷工的翻版。
這當然是理想狀況,但時空背景都不同。華航罷工只要鬧得夠大,就可以換掉董事長,就可以「要求」身兼股東的交通部出面解決。長榮呢?誰有能耐換掉張家大股東?
這也反應資本市場的現實,每場公司的「經營權大戰」,都是從真金白銀買第1張股票開始,任何一席都得來不易,如果空服吵一吵就有董事,那掏錢的小股東是傻子嗎?
空服員工會犯的錯誤不只這樁,相較於機師工會至少還拿「飛安」來說服全民支持,空服員工會迄今說帖,似乎就停留在比照華航待遇,但這對社會大眾毫無說服力。
更何況,社會氛圍也出現明確變化,相較於當年輿論同情華航空服,願意發聲力挺,但在歷經兩次罷工鍛鍊,對航空業罷工已麻木,心態更轉變為認為是貪得無厭。
再講誠實點,關心同婚的都比罷工的多啊!
相當然耳,工會當然想罷工,因為這次若罷不成,恐怕會務前景堪虞。只是這種「為罷而罷」的操作,是為空服員在爭權利,還是有其他盤算,恐怕只有主事者知道。
(出處: 中時、經濟 財經 投資自有風險,請投資人審慎評估)